日前,根據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醫院氧氣供給的情況以及面臨的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管中心、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用氣體裝備及工程分會,以及相關研判專家組,對多家綜合醫院氧氣供給情況進行調研后,分析了醫院氧氣供給存在的問題,并從氧源配置、用氧量計算、醫用中心供氧系統設計與建造、管理與運維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為醫院氧氣供給水平和平急轉換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目前,我國醫院氧氣來源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是醫用液氧、醫用氧氣瓶和醫用制氧設備。氧氣在臨床上的應用則主要體現在救治和氧療兩個方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管中心標準管理處處長王強向記者介紹,公立醫院的用氧儲備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安全性,二是有效性。安全性主要遵照GB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年修訂版)中的要求,即液氧儲罐單罐容積不應大于5立方米,總容積不大于20立方米。在有效性方面,主要體現在保障氧氣用量的供給。
具體來講,醫院用氧量按照GB50751-2012《醫用氣體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的公式計算,Q=∑[Q+Qb·(n-1)·η],實際應用中可簡化為Q=Q1+Q2+Q3。Q表示用氧總量(立方米/小時),Q1表示普通病房用養量,按照總病床數15%計算,應急期間按照100%計算,且終端流量取2.5升/分鐘;Q2表示生命支持區域(手術室、ICU)用氧量,終端流量取10升/分鐘;Q3表現高壓氧倉用氧量,按照倉容量計算,每人位按照1立方米/小時統計。
在實踐中,一些醫院探索出了常規用氧量估算的參考數據,比如手術室和ICU等生命支持區域,每張重癥病床的耗氧量一般為10升/分鐘;每臺呼吸機耗氧量約為10升/分鐘;每滿瓶氧氣可以保障1臺呼吸機使用大約7小時;1臺5立方米的液氧儲罐,在平時可以保障1000張床位規模的醫院使用2天,而在新冠病毒感染救治高峰期間,則只能保障大約16小時的氧氣供應。
以一家擁有床位1000張、手術室床位15張、ICU床位35張的醫院為例,全院平時用氧量約為52.5立方米/小時,而在類似新冠感染救治期間的應急狀態下,醫院用氧量則增長為180立方米/小時。由此可見,在不考慮增加高流量吸氧床位的情況下,醫院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間用氧量至少是平時的3倍以上。王強說,不能支持這一用氧量的增長變化,是大多數醫院在新冠感染高峰期氧氣供應的實際情況。如何保障類似應急狀態的氧氣使用,是公立醫院,尤其是大型公立醫院,在疫情之后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前,醫院氧氣供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醫院液氧儲存能力不足,液氧氣化能力不足,二級減壓箱設置不合理,醫用氣體系統規劃設計不合理,醫用氣體系統建設質量參差不齊,醫用氣體系統未進行定期檢測,醫院氧氣保障模式單一,醫院缺少應急供氧方案,標準體系建設亟待完善,醫用氣體管理與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性培訓。
氧氣在醫院救治新冠患者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間,重癥患者激增,氧氣的供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嚴重制約了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因此,隨著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的平穩度過,醫療機構更加意識到氧氣供給在既往管理過程中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醫院氣體系統是醫院的生命支持系統,通過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的考驗,醫療機構應該對氧氣的供應工作加強重視,引導醫院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重視包括醫用氧氣在內的各項生命支持系統、診療器械等的使用和管理,完善相關系統的建設,科學合理制訂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案、應急保障方案、管理運維方案、管理與技能培訓方案等,并將各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實施方案落地落實落細,切實提高醫療機構疾病救治的平急轉化能力。
制作:中小衛1號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衛生雜志”)